江南体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建立和完善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面向农村、服务群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推进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为建设体育强县、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加快进入全国百强县作出积极贡献。
2012年全县共完成5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
在具备条件、有建设积极性的行政村,利用村级公共用地,建设1片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2副户外乒乓球台。
混凝土篮球场由各项目行政村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篮球场的四周,要求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他体育活动。
投资规模:每个项目投入为40000元。其中器材资金投入10000元,由市体育局负责统一采购配备1副篮球架和2副乒乓球台;场地建设30000元。
投资比例:55个项目所需资金由省、市、县按2:1:1比例安排,即省投入20000元,市投入10000元,县配套10000元。
(一)各乡镇、工业区按照建设指标任务和场地建设要求,在2012年3月10日之前确定项目建设点,并报县教育(体育)局。
(二)市体育局下达2012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任务后,县政府与各乡镇、工业区签订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标责任书。
(三)各乡镇在6月底之前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建设任务,并将验收合格的竣工场地相关材料、照片(捐赠协议、目标责任书、验收手续、宣传资料等)上报县教育(体育)局。
(五)场地建成后,由市体育局对场地验收合格的单位配送和安装体育器材,各项目村给予支持、配合。
(六)2012年11月份,县民生办对各乡镇、工业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考核。
(一)各乡镇、工业区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重视和支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工作,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支出预算,列入相关评价体系;各乡镇、工业区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做好实施工作。
(二)严格资金使用监督与审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场地建设要按照项目建设标准,严格把好质量关,体育器材到位后组织捐赠仪式,并积极配合、协助厂家及时安装器材;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按时序推进工程进度。
开展体育健身工程,首先要抓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它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
1、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与全省体育场地设施的比较。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数量在1990年以前增长比较缓慢,1990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199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实力不断增强,农民健身需求逐渐增长,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速明显提高。据《浙江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与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底分布在我省乡镇村的体育场地有5551个,占全省体育场地的总数的15.48%,投入资金8.59亿元,占全省总投入资金的7.79%。而其中在农村的有3054个体育场地,其中和台球房378个,占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总数的12.7%;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场地34个,占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总数的1.11%;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地2477个,占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总数的81.12%;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165个,占我省农村体育场地总数的5.4%。我省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以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地为主,并且在现有的农村体育场地中室内场馆与室外场地的比例为1:7,大部分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都在室外,并以篮球场的比重最大。
2、农村室外文体活动场地中的体育场地面积。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底我省11个市的35061个行政村(社区)的室外文体活动场地中的体育场地面积共计为524万平方米。具体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在全省35061个行政村中有18129个行政村的室外体育活动场地小于20平方米,占51.7%.金华市农村的体育场地面积最多为1204932㎡,丽水市农村的体育场地面积最少为33893㎡。经济发达地区不论体育场地面积,还是达到20㎡以上的行政村均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3、体育创强推动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针对我省农村体育的实际情况,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把开展体育强县、体育强镇的创评工作,作为推进农村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省体育局在《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进要求,以创建体育强县、强镇为抓手,制订了《浙江省创建体育强县、强镇标准》,特设立26项“必达标准”,把体育场地硬件设施作为最关键的指标,除体育强县要高于全国体育先进县的硬件标准外,还规定30%的行政村有篮球场和露天乒乓球桌或健身路径(10件);体育强乡镇必须建有体育(文体)活动中心或两场一室(篮球场、健身广场和乒乓球室)、60%以上的行政村要有篮球场和露天乒乓桌或健身路径(10件)等。体育强县强镇创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2005年有7个县和51个乡镇通过首批体育强县、强乡镇验收,在这些强县、强乡镇中,行政村篮球场总计达3124个,其中灯光篮球场1273个,新增健身路径605条,新增乒乓球桌1214台,在资金投入上,县级达1.6亿,人均23.88元。镇级达2047万,人均9.99元。2006年创强的6个县和114个乡镇中,行政村篮球场总计3321个,灯光篮球场714个,其中新增篮球场532个;健身路径3972条,其中新增路径1021条;乒乓球桌3289付,其中新增658付。有的体育强县和乡镇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的数量是过去几年的总和,体育创强工作成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非常有力的抓手和助推器。而2007年又有99个县市乡镇争创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发展又将迈上新的台阶。
4、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省本级把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资金的50%用于乡镇的健身设施建设。全省2323个健身苑(点)中,有986个是在乡镇农村。国家和省本级向农村地区共投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459个,投入经费1042万元。从2006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浙江省是长三角地区惟一的试点省份,共有12个县340个村作为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试点单位。工程建设国家投入浙江272万,省本级拨款340万元,地方筹资340多万,在全省340个试点村建起篮球场、乒乓球台。截止2007年5月我省农村行政村已建篮球场8566个、健身路径10476条、乒乓球台9843张、老年门球场850片。具体见表2:
目前全省农村的健身路径已经覆盖了全省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篮球场和乒乓球桌也已覆盖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行政村。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社区体育活动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健身场地紧缺的状况,有力促进了我省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1、开展体育活动对农村建设和农民体质健康的作用。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练习,谋求身心健全发展的,融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表现性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活动比赛是杠杆。体育活动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农村体育的深入开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是提高农村人口健康素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负担,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建立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三是体育场地成为村民聚集交流的场所,成为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广泛联系群众的平台,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了农村的稳定与和谐;四是通过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增加文化体育消费,促进农村体育服务业发展;五是通过实施健身工程,进一步树立各级政府的为民服务形象,有效地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2、我省农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日子,闲暇时间增多,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更加强烈,“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根据我们对杭州、宁波、台州、绍兴、舟山等地农村居民进行的调查,89%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82%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还有相当多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锻炼能够“增进交流合作和谐社会发展”。可见,我省农村广大农民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3、我省农村体育活动参加对象和开展项目。多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坚持面向乡镇农村、面向农民群众,以增强体质为目标,指导和组织农村群众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和农民群众体育比赛活动。据统计目前.我省农村开展的体育活动和项目主要有:篮球、乒乓球、健身操、健身路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特别是不少农村经常开展的篮球比赛和广场健身舞,参加者和观摩者人数众多。参加活动和体育锻炼的不仅有本地人,许多外务工人员和经商的人群也融入当地的体育活动之中,共同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4、农村体育活动的形式不断创新,效果显著。为了推动农村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根据地域特点分类指导,开展体育活动大联动,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开展跨区域全民健身月展示活动。以海洋体育、丘陵体育、山川体育和湖泊体育为主要内容,以“环太湖”、“长三角”等为组织形式,分为浙东、浙中、浙西和浙北四个片区开展具有浙江民间、民俗特色的健身或展示活动,成为区域体育的一种延伸。全省90个县(市、区)参与面达到100%,健身月活动历经四个月,累计参与人次超过10万,观摩人数达100万,展示项目近300个。通过此项活动,县乡与县乡之间有了“碰撞”,促进了不同县域的农村行政村体育的交流与合作,调动了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为片区间体育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了新渠道,为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抓手和服务,以此成为农村凝聚人心、调控农村新型人际关系的手段,进一步夯实了群众体育的基础。活动期间,农村民间体育抓鱼、挑担子、插秧、拉车、锯木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搬上了舞台,体育动感美与音乐旋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民间体育、体育运动、体育休闲、体育生态、体育健身完美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体育文化的魅力。大力倡导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村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体育模式。台州市文体俱乐部建设就是这样的载体。短短两年间,温岭全市农村成立近三百家“文体俱乐部”。2005年春节,三百家文体俱乐部全部开放,农民在俱乐部里打球、下棋、练拳、跳操,积极开展了各种体育活动,过了个健康、祥和的春节。宁波市鄞州区各镇(乡)全部建有健身苑,有特色项目运动队55个。各镇(乡)行政村每年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活动在6次以上,40%的农村成年人坚持开展健步走、练气功、跳健身舞、扭秧歌、篮球、乒乓球、门球等健身活动。这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和组织形式深受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5、“体育三下乡”活动注重培养农村体育骨干。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农村体育骨干缺乏,素质偏低,农民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这一现状,省体育局开展了以送体育器材、体育培训、体质测试下乡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从体育院校选调专家教授组成讲师团赴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扶贫帮教工作。几年来讲师团行程千里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将培训送到11个市24个县(市、区)。讲师团所到之处,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三年来,送体育培训下乡活动共为基层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300名,同时还向各培训点赠送教材,下拨培训扶持经费30万元。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基层体育骨干的体育理论水平,使他们掌握了科学的健身方法,对引导广大群众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6、农村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基本情况。根据11个市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省乡镇农村每年开展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内容丰富,农民群众参加踊跃,全省农村社区共有788.43万群众投身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当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和提高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见表3:
全省近年来,每年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已经超过一万余次,而经常参加这些体育活动和比赛的人数也已近800万人,我省农村体育工作开展总体情况令人比较满意。
我省加大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力度,使原来薄弱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一大批健身路径、活动室、体育场馆在农村拔地而起,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农村体育活动蓬勃兴起,使农民健身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此,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近年来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和进步,我们还深刻地体会到要做好农村体育工作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
(一)党政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农村社区体育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农村体育工作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2003年召开的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上,出台了《浙江省农村体育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今后几年群众体育的重点要放在农村体育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2004年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及随后建设体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的关怀和重视。这一系列政策、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提供了导向性的政策江南体育。同时,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当地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根本上保证了全省农村体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我省农村体育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下,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经过争创,目前我省已有“全国体育先进县”40个,55个乡镇被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79个乡镇被评为“浙江省体育特色乡镇”。体育先进县、先进乡镇的创评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我省开展的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创建活动,各地都结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衢州市双桥乡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农村体育工作是政府引,干部带,群众跟。既要小康,也要健康。体育活动投入最少,收获最大,整个乡不搞体育就没有了活力。”
各地注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运用专栏、板报、标语、口号、网络、体质测定、健康咨询和科普讲座等形式,推广和普及科学健身方法,大容量、大强度地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省各地全力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农村群众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活动层面不断拓展,全民健身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正在进行的体育创强活动,也是一个宣传农村体育工作、巩固农村体育阵地的有效载体。一方面,吸引了社会各层面群众的关注,激发了人们的健身热情,另一方面通过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加大了农村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强了体育的辐射力,带动了区域体育的发展。
因地制宜的体育设施建设,层次分明的体育组织网络,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已成为亲民、便民、利民,为民办实事的有效载体。尤其是通过军动会、外来建设者运动会、村村篮球赛、邻居体育节,父子同运动、婆媳共健身等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不仅使体育成为生活、成为时尚,更是寓教于体江南体育,凝聚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人心,培养了团队精神。通过各类活动农民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并摸索总结出农村的锻炼方法:“白天干活晚上炼,晴天有事雨天炼,农忙时节闲时炼,难以集中分散炼;小村集中做(保健操),大村分片做。”
我省农村体育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级体育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农村体育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有:
(一)体育法制建设滞后、体育宣传力度不够。我省还缺乏一部符合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以规范和指导全省群众体育的开展;虽然对群众体育,特别是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有所加强,但重竞技、轻群体的现象在各级体育部门依然存在,不利于全社会健身意识的增强,更加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二)对农村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一是对农村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整个体育事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二是各级政府投入农村体育的经费与城市体育相比仍然不足,与当前农村的健身氛围不相符,制约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各方面还需要近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我省35061个行政村有8566个篮球场和11043张乒乓球桌,离国家每个村有一个篮球场、两张乒乓球桌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而健身路径也只覆盖了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另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还缺少统一规划,有的地方体育场地建设用地资源不足,而有的地方有土地资源却审批难度很大,影响了当地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农村社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仍然较少,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认识还有待提高。在2000年和2005年二年的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我省的农村样本采集工作就遇到较大的难度,许多县区体育部门向农民发放补贴,来进行体质检测,以完成国家下达的监测任务。另外,年龄上“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比较突出,体育活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还不够,体育锻炼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体育指导员队伍和农村健身服务体系网络尚未建立健全江南体育,许多农村社区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完全处在一个自发的形式,迫切需要体育健身和健康知识的培训和指导。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和观念的还有待提高,二是目前财政经费的制约,三是工作思路和方法还要不断创新。
(一)我们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制定一部符合我省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使我省全民健身活动,特别是农村体育事业在法律的规范下持续发展。
(二)根据我省农村社区经济和体育发展差异大的状况,应有目的和有区别的对农村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江南体育。对已经步入城镇化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把政府的工作职能放在以体育为平台营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对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农村社区,在发展经济建设和公共基础建设的同时,应该加大政府在体育方面的投入和扶持,特别是在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同时要提高群众对体育的认识,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并组织群众的体育活动和比赛,重点把体育组织建设和发动管理工作做好。
(三)大力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必要的经济投入、场地设施、人文环境等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大对群众体育,特别是农村体育的资金投入。应以政府主导为主,将发展群众体育列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群众体育经费,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用地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加强政府综合运用规划、政策、资金、用地等手段,对群众体育和体育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体育活动场地的建设要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工业主导型的农村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大力发挥乡镇企业的作用,并且积极组织乡镇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该农村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满足群众健身的需要。
(四)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部署,以创建基层文体俱乐部为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体育阵地建设;从2006年开始每年建3000个小康体育村,并从中确定了300个最贫困村为小康体育村援建单位。这些工程建设与农村创强、社区建俱乐部有机结合,为浙江体育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以创建体育强县、强镇为契机,通过创强,引起各级部门对农村体育事业的重视,按照创强标准加强农村,特别强化村级体育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新增体育强县5个,体育强镇80个左右,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三分之一的县、乡镇和村达到体育强县、强镇和强村的水平。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顺利推进。20**年,该县出台《关于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达标工程。明确了行政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即一个篮球场或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平方米以上的室内乒乓球活动室。20**年,县政府将“行政村体育设施标准化全覆盖”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对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成立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各乡镇也建立相应领导小组,细化了具体推进计划,积极筹措资金,切实抓好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同时,县政府与各乡镇、各乡镇与行政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建设农村体育设施。该县按照“便于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建设农村体育设施,做到既加快推进又降低建设成本。一是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按照乡镇、行政村地理位置、群众体育特色、传统文化特色等当地农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把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然后根据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以及全县体育设施建设的总体时间要求,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全县农村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统筹推进。二是充分利用原有资源规划建设。本着因地制宜、节约成本的原则,该县在规划建设农村体育设施前,注重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能与村文化室进行资源整合的,尽量进行整合;能通过闲置资产改造的,尽量改造;必须新建的,则坚持节俭实用原则,按需建设,避免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盲目求大求新求豪华,避免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负担,避免资源浪费。几年来,该县利用撤并腾空的村校、空余的企业厂房、村委会办公用房,以及村文体示范户等,同时与村文化室进行资源整合的措施,通过适当改造、添置必要的体育活动器材,建成了16个室内活动室,节约建设资金约30万元。
三、政府主导、多元筹资,加快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20**年,该县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实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达标工程,并明确农村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经费坚持以体育公益金为引导,县、乡镇两级政府为主导,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为原则,统筹解决。截至20**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多万元用于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其中以政府名义补助的资金*万元,体育公益金支出50万元,民营企业通过体育场地冠名、与行政村联系结对等形式出资近*万元,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确保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仅20**年就有40个行政村体育设施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要求。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决定在全镇有关行政村启动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全镇38个行政村,其中24个行政村已于2005年创省首批体育强镇中实现基础体育设施普及工作,力争2008年覆盖率达到100%。
1.一类标准(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一场一条一室。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或门球场;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2.二类标准(一般行政村):一场一室。场:标准篮球场或两个半篮球场或门球场或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一条;室:二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3.三类标准(欠发达村):一条一室。条:一条10件器材以上的健身路径;室:一张室内外乒乓球桌。
本着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镇为主、市里补助、区里配套”的办法统筹解决。
购置安装方式由各村上报行政村需安装器材,由区政府采购办和区文化体育局联合集中采购江南体育,统一安装,各村负责落实场地,配合安装。
(一)加强领导。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区、镇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一,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为了加强领导,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成立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镇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见附件),并下设办公室,落实具体工作。确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工作人员,抓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
(一)举办比赛提升形象。今年成功举办了浙江省第五届老年运动会(地掷球)比赛、20*年第三轮第三届浙闽边界八县(市)老年人门球协作区赛、迎“五一华峰杯”老年人乒乓球赛、*市第十届老园丁《康乐杯》门球赛、“中国银行杯”万米长跑比赛、首届乒乓球男子单打排名赛、*市直属机关干部运动会、*市“迎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全民健身月与奥运同行活动、首届“活力和谐企业”职工运动会、“卓进杯”乒乓球赛、“中房杯”羽毛球赛、“人本杯”象棋赛等。
(二)民间划龙舟活动成效明显。我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严把龙舟审批审核关,发放龙舟组队通知书、安全须知及统一龙舟牌号,并及时向*市民间划龙舟活动管理办公室上报当日审批情况。全体同志尽心尽力,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并且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我市少数民族龙舟队代表浙江省参赛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实现了我省在会上“零”的突破。
(三)协会活动精彩纷呈。*市武术协会精选17名运动员参加了第二届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获得团体第8名;张则武、张宪龙从2000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分获个人第6名和第8名。养鸟协会承办了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的温州市画眉鸟打斗比赛;第二届南拳武术表演在莘塍镇神舟南拳健身馆举行;国际象棋协会在市教师进修学校举行了少儿国际象棋比赛;市围棋协会在华都大酒店举行的“华瑞杯”少儿围棋比赛;“迎奥运”*市少儿中国象棋比赛在玉海中学隆重举行。乒乓球协会参加省乒协领导乒乓球联谊赛,夺得混合团体和主席组双打冠军。今年我市又新增了网球协会,现单项协会有18个。我市老年人的各类协会活动也精彩纷呈。组队参加了温州市四项球类竞赛,荣获门球第二名、地掷球第三名、太极柔力球第四名、气排球第七名;成功举办*市老年地掷球培训班、老年人门球地址球比赛等。老年健身的新高潮也为我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在我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今年我市新增3个篮球场,2个门球场,28个健身路径,利用体育公益金购置了30套健身器材,为群体活动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对露天设置的健身路径的器材,因锻炼人群集中,人为破坏严重,我局积极与生产厂家取得联系,进行器材维修,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健身安全。
为做好创体育强镇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我局专门派人参加了在乐清举行的创省级体育强镇培训班和在杭州举办的20*年度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仙降镇创强工作局领导十分重视,经常去调研、指导、督促各项任务,并于11月20日顺利通过省体育强镇验收。另积极组织飞云镇参加省体育强镇乒乓球赛,获得第二名;仙降镇参加浙西片区羽毛球赛获团体第五名。
1、在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上,我市共有16名运动员参加射击、皮划艇、赛艇、武术、跆拳道、举重、田径等项目的比赛。*获跆拳道女子67公斤级的冠军;张余韩获男子步枪30×40团体第一名,男子步枪60发团体第二名;郭志鹏获男子气手枪60发团体第三名,男子气手枪60发个人第七名;陈译获女子步枪3×20个人第五名;戴进放获皮艇个人全能第四名;张耀文获男子南拳第八名。
2、胡挺在全国举重锦标赛中获得62kg级第六名,其启蒙教练谷小青被*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十大巾帼建功标兵”。
3、截止10月31日,在温州市青少年各类比赛中,我市共派出352名运动员,获得金牌102枚。
1、立足*,面向温州动态,扩大项目布局。重新制订备战方案。着力抓好体校、体育俱乐部的龙头作用。同时,为充分调动训练基地补充作用,进一步扩大项目布局,依托本市的资源优势,今年我市组建了赛艇队,同时对我市体操、柔道、摔跤等项目无教练现状采取加大选才输送力度,目前已基本完成年初制订的工作任务。
2、明确参赛任务,确保完成市运动会目标任务。通过对前几届市运会比赛情况的分析,再结合温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竞赛总规程的有关精神,初步确定我市体育代表团目标任务是“保二争一”,并把我市参加市运会金牌数细化分解到各项目、各教练员,再根据各项目的实际情况增量补弱。
根据温州市体育局十四届运动会参赛项目的有关规定,所参加温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部的运动员必须在2008年3月份前通过市注册工作,并经资格确认后方可参加比赛。根据温州市局统一布暑,我市大力开展注册的动员、宣传,原始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共有400多人获得参赛资格。
我市现共有12个学校训练点,分布在全市各乡、镇中小学,着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今年,我市在马屿片区召开了选才运动会,并组织教练员参加市中小学生足球赛、飞云学区运动会、塘下学区运动会等选才工作,同时大力协助温州市体校体操队来我市选才。今年我市共向温州市体校输送了70名左右的运动员,输送人数位居各县市区之首。
今年我市成功承办温州市青少年乒乓球、武术比赛、圆满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获得了温州市体育局及参赛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根据体育总局公布的体育项目内容和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体育场所服务标准》的要求,对我市体育经营性场所进行重新登记,对符合标准需备案的场所督促上报温州市体育局备案
(二)加强体育市场管理,抓好危险性较大的体育经营性活动场所的监管工作,主要针对山地户外运动、游泳、漂流、水上项目等;协助温州市体育局产业处搞好水上救生员及相关项目体育教练员的培训工作,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确保体育经营性场所工作正常开展。
(三)开展争先评优活动,努力申报浙江省星级经营性体育场所项目,积极参加温州市开展的经营性体育场所评比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我市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体育宣传和销售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今年我市体育销售额约6800万元。
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在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潜在优势的同时,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也能够为社会和家庭体育提供组织者和倡导者,进而以高效的带动作用和聚集效应促进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设施服务体系的建立,使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切实的实施和落实。
当前,我国人民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积极参与健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但是,依据我国当前的国力以及在体育事业发展方面确立的方针,大量地新建各种体育设施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校积极将自身的富余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以进一步满足公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
在我国,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都是属于国家的,因而积极向公众开放是应该的,但我国也有一些私人或是私人企业拥有数量不少的体育设施,通过高校体育设施积极向公众开放这一做法,能够带动他们确立并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进而将其拥有的体育设施面向公众开放。
在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已经逐步展开,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其现状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体育价值观上的改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建立,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和健身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这就使得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且这一市场还将不断扩大。
我国高校中的富余体育设施有很多,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这些已开放的高校体育设施并未得到公众的高效运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热情,进而影响到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主要是面向社会进行体育设施的开放,但其开放的程度是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的。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程度较高,且收费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程度较低,因而收费也较低。
通常来说,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不仅包括对社会放开体育设施,还应包括在开放体育设施的基础上提供有偿的体育指导类服务。但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师有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指导类服务的开展。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应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有效进行。
高校体育设施是由国家投入巨资修建的,主要用来保证高校体育能够正常地开展教学和课外锻炼,进而实现体育教学和高等教育的目标。因此,高校在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时,必须要以保证日常的教学和课外锻炼为前提,切不可本末倒置。
高校在将其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和校内外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共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这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设施进一步为社会所共享,而且有利于高校树立其体育设施服务和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