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市民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未来五年,上海体育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2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对《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解读。
《规划》确定,到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继续提高全民健身普及率,增强竞技体育竞争力,提升体育产业贡献度,增强体育资源配置活力和提高体育文化软实力。
“十四五”时期,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0年的2.35平方米达到2.6平方米左右,市民体质达标率保持在全国前列。
上海将统筹场地资源,加大体育设施供给力度,加快构建“四极、三片、两带、一环、多点”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四极”,即徐家汇体育公园、虹口足球场、市民体育公园、东方体育中心,着力满足重大赛事需求,打造公共体育活动聚集区,形成发挥体育综合效益的带动极天博。“三片”,即环淀山湖片区天博、环滴水湖片区、崇明陈家镇片区,完善竞技体育训练和市动休闲功能,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和体育特色小镇。“两带”,即结合“一江一河”建设,重点布局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打造黄浦江滨江、苏州河滨河体育生活秀带。“一环”,即外环绿带,深化体绿融合,加强公园绿地的体育功能建设,拓展更多休闲健身空间。“多点”,即包括源深体育中心、江湾体育场、市体育宫、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临港奉贤足球训练基地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设施。
特别是要优化新城体育设施布局,确保每个新城至少拥有1个市级体育设施。还要新建改建一批功能特色鲜明、事业产业联动、综合效益显著的都市运动中心,实现全市16个区全覆盖。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增加举步可就的体育健身设施,推进“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实现市、区、街镇三级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组织、体育赛事活动全覆盖,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智慧健康驿站和体质监测服务网络街镇全覆盖。
初步统计,到2025年,除基本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街镇全覆盖,实现都市运动中心各区全覆盖等目标外,“十四五”时期各区将建设包括社区足球场、大居配套体育设施、“五个新城”“一江一河”等区域的体育设施项目8000余处。
推进“体医养融合”发展,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打造“体医养”融合示范站点。截至2020年底,市体育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共建成智慧健康驿站219家,为市民提供身边的健康服务天博,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市体育局会同市民政局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打造适老化、智能化社区健身场所,提供“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今年将建成长者运动之家不少于30家。“十四五”期间计划建成不少于100家。
体育设施是市民健身的空间,也是赛事举办的载体。“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优化重大体育设施布局,多渠道增加公共体育场地,坚持“建管并举”,全面提升场馆设施的服务效能。
合理布局功能性体育场馆。“十四五”期间,结合重大体育赛事和重点区域建设,上海将研究推进临港水上运动中心、市体育宫功能提升等体育场馆建设,另一方面,结合五大新城建设,规划建设户外运动公园、极限运动公园等特色体育场馆天博,并探索与高校体育场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各区将继续推进市民健身中心、百姓健身步道等场地建设,并将积极探索利用存量设施建设体育健身场地天博。
同时,上海将继续深化场馆运营改革,推进新建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专业力量进行管理。在保障公益性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场馆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战略,抓紧打造智慧场馆数字化服务场景,优化公共体育场馆线上服务功能,更方便市民获取和享有公共体育服务。